当前位置: > 岁月
东山寺揭秘(下)
【发布日期:2024-05-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余洪森】

  唐时,万善里留坡(度尾帽山),素有佛骨之称的陈智广来到栖云窝潜心修道礼佛,主持院事。据东山寺山下董仕自然村余启寿说,陈智广八岁便在栖云窝礼佛,于开成戊午年(838)才北上嵩山少林受戒、参禅精习武功。唐咸通四年(863)陈智广云游仙游各地,寻觅建他心目中有规模的寺院无果后,返回东岩山东学院,改东学院为禅学院,兼设院塾,仍主持院事,这就是曾经东山寺院与书院一体共荣,佛教与儒学相得益彰的特点,公元865年陈智广最终选择在今凤顶成功完建了九座寺。至于智广八岁到东山的传说,是有或没有,仅凭口说,历来不受史学者肯定,但这并不影响东山是“仙游第一书院”的事实,因为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桂诗,是解读东山寺在隋朝,是否有植桂,是否有建院塾的证据。

  宋仙游洋坂太常博士兼权吏部郎官姚宗之,他少时在东山读书,就以文学闻名,他曾在东山作《咏东山桂》五言律诗一首。诗曰:

  东山有一桂,植自隋朝世。

  托根古刹中,历经几兴废。

  塾童勤培育,其香溢不世。

  淮上问详津,毋争王与帝。

  这首诗第一联“东山有一桂,植自隋朝世”,还有第三联“塾童勤培育,其香溢不逝”可以佐证东山银桂植于隋朝,建塾院也是隋朝这一事实。而从“塾童”两字还可释出有正觉禅师八岁到东山学习的可能。所以东山是仙游第一书院的认定坚如磐石。因为史上除了度尾东山,仙游有书院伊始,都在宋代,那么东山院早宋朝三百五十年有塾院已是事实,仙游第一书院在东山也就非它莫属。那么后人之所以把“东山书院”时间要定位在杨在尧时代,一个是杨在尧致仕回东山把东山院扩建为东山书院的原因,另一个是人们对杨在尧为官致仕后返东山是基于他曾经的为官履历。

  1988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莅临东山,并亲笔题匾额“东山寺”一块,从此为千年古刹的东山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现代许多人,为历史上出过正觉禅师与有“东山四园”的传奇故事而十分景仰,还因此倍生高山仰止之情。

  2022年,受人之托,我联系了时为东峰村支书的陈顺珍,央她请人寻找东山茶岛所遗存之明代古墓碑上,“禅僧始祖石梅春公、东山高田祖塔、长徙南江福公”的合葬之穴下落,史传三僧在东山勤培植茶树,揉青制丹,选作“贡品”,曾受朝庭封赏,还命此山为“茶山岛”。令人感动的是,热情有余的陈顺珍,自掏腰包,雇请了八个人折腾了一天,由于“茶山岛”多年罕有人至,杂树茅芦丛生高过于人,遗憾的是无果而返。

  来过东山寺的文史爱好者,大都冲着摩崖石刻而来,他们对东山马嘴岩的一处“入三摩地”为“明万历癸未(1583)重兴岩,石梅等立,越世教官郑起潜汉卿书”;另一处“宜春寿光”“塔志”的落款人:石福、南江究为何人多有关注,不知这三人,是在东山为僧,还是东山制丹贡品的传承人,亦是后世僧人把三僧骸骨同葬“茶岛山”一穴并立碑的历史。而最引人关注是,历经八百年沧桑岁月磨砺的宋理学大儒朱熹“第一山”,虽摩崖石刻犹在,但原手迹已毁,难能可贵的是,明代有人仿刻,留今的为后人摩挲描红遗笔。

  5月3日,笔者同郭秋维老师受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文脉调研团”师生一行的邀约,前往东山追寻历史文化遗产,在调研中师生们的积极探寻和笔记,其目的不仅有他们的乡村文脉调研课题,更多的是他们收获了他们想要的调研成果,还有心得。

  那天,有度尾镇原高级农艺师陈顺珍女士陪访,她第一次为我们展示一块不知题于何年代的老匾。农大师生初来乍到对什么都新奇,这并不意外,但让我意外的是被我戏谑为陈顺珍的一块“私藏品”。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东山寺我从小到今至少来过不下二十次,而与我有同感的一族老也是第一次听我说东山寺藏有这块古匾。

  这匾额首尾落款仅在右边显示“丁酉”二字,如是60年前的丁酉年应为1957,再60年即1897年。我想,如再更早几个60年前都有可能,因为匾额已经老旧。时间无法确定,但老匾的“相貌”告诉我们,起码不少于三百年。匾上四字是《掌握蘂味》,所幸匾字较清晰,味字有缺角不敢定夺,为此,我特地用微信转南平忘年之友,请教了国家一级书法家余肇钦老师甄别,很快他的回复是味字,有了他的肯定即给了我后来的自信。

  蘂即蕊,味就不用费脑。那么“掌握”两字又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蘂的味是暗藏着只有他知人不知的妙诀在匾中。

  因为宋时东山茶呜山佛手之所以闻名,其秘笈现在已经失传,看来难解的“掌握蘂味”四字或许就是秘笈。

  蕊字亦指花的蕾,它有雄雌之分,可茶树哪见有开花?在当地方言中对刚发的尖尖嫩茶叶亦叫蕊,这也许是有心山僧的一帖特殊传世“保密”方。

  揭秘,应该是从“掌握蘂味”四字入手。

  我忽然想起先父上世纪(1962-1967年)在东山任林果专业队队长时,曾在一个叫和尚提僧人的授艺下制过药茶,其功效确对腹涨、积食、开胃和伤寒过后面黄肌瘦有特效。究竟什么制法,少小无知,但揉青后闻它的味道我是常见的,或许冒尖嫩(蕊)茶叶经揉青、烘干再掌握其味或许是个测试流程,也或许是一道应掌握(讲究)火候所不为人知的制作工艺,我不敢武断“掌握蘂味”其秘笈一定就在此,但起码再装到一种药果里密封一段时间是我少时无意中看到的一个细节。

  这奇葩的四字,为什么当年要镌刻成匾额挂在壁上或梁上,这无非只有一个解释,它在时刻提醒一代一代制丹传承技艺的僧人,“掌握蘂味”至关重要,至于什么味,当然只有传承僧人才知道,今天算是彻底失传了。

  陈顺珍女士今天算是对她所保管的文物敞开了一次大曝光。不知她又从哪里给我们搬出一条绣着48个图案的布幛,她给出的古董说是件旧“袈裟”。乍一看还真是件稀罕的古针(刺)绣珍藏品,那一针一线人物造型之精美、线条之明快,堪称一流,针针线线无不展现古人能工巧匠之精湛,堪属难得。这件针(刺)绣布幛为上窄约为一米三十公分,下宽应在二米余。图案中或坐或站的僧人和随从计有80人之多。农大师生对我忽感兴趣的老古董似乎也陡增了好奇,大家忙乎了一阵,数下布幛上各异人像的数字。这时常年在东山寺的启寿先生,也拿出具备上绣人数的参照簿子,显然他的参照数指的是佛像,再说如是“袈裟”绣佛像穿在身上似有不尊。有人说是桌子的桌裙,亦有人说是“图帐(挂在墙壁)”,众说纷纭,但我们仍认为它像“袈裟”样,不过后来掉落的一枚钮扣上的“抗日救亡”四字,着实让我们对“袈裟”是古董的评价大打折扣了。

  究竟东山寺“祖师泉” 的泉眼址在哪,虽来过不少于二十次,却总无心去问,但也没人告诉过史传“祖师泉”泉眼址在哪?

  忽记得明朝尚书郑纪在东山书院有一首《咏泉石清隐》诗,此时此刻,忽对“祖师泉”的几近干涸,陡生郁闷。郑尚书516年前对东山岩是那样的一种“最慕”感情,顿使人感慨万千,重温尚书遗诗,汗颜颇有。郑纪诗曰:

  最慕东山景物赊,清泉白岩是生涯。

  风来琴室鸟声近,雨过书帷树色嘉。

  静里敲诗观物理,闲中对酒话桑麻。

  百年心事如春梦,何似投问度年华。

  这首《咏泉石清隐》诗是在郑纪第一次归养数年后,重游曾经读书过的东山书院时作的怀旧诗。

  泉眼址在哪?清泉安在?新来安徽籍和尚,肯定知道的比我少,一旁的陈顺珍未等我开口,便领我到寺后右侧两米处的山后,她指着一处用水泥砌成的小小水池上方,说那贴山处的泉眼就是传说中的“祖师泉”。

  如按每小时流量算还不到150公斤,这与史传故事差了七千八百里,那天还真是羞涩在师生面前说它故事,顺珍纠正说,现在没雨水才越来越少,这应该不是主要原因,该揭秘的是否与东山背后人类遍植“快速林”大有关系。

  在左厢房后间的出口处壁上有三字“福泉寺”特显眼,这应是早已湮没在旧社会尘埃里的寺名吧,如今只作壁上谈,因为早已换了人间。但恢复“福泉潺潺东山寺”,使游客重现徜徉于竹林松涛间,仍需大家努力。坚信,只要守住青山,那就是金山银山,让为重塑“东山留胜迹,千载有余情”的华章续写者的陈顺珍们,共把千年礼佛古刹与宗儒书院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重新打造出一个全新的闽中旅游胜地而努力。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焦点图片
  •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
  • 西天尾镇开展宗教场所消防演练 筑牢安全“防火墙”
  • 秀屿区东峤镇居家养老项目 多元服务托起“夕阳红”
  • 荔城区北高镇:挽袖献爱心 热血传真情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