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健康
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一科 疝气微创新技术登上外科学著名期刊
【发布日期:2024-04-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市一】

   近日,莆田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一科团队在外科学著名期刊《Asian  Journal  of Surgery》在线发表题为《基于膜解剖的“改良颈肩技术”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该期刊为亚洲外科协会官方期刊,2022—2023年度影响因子3.5分。莆田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一科潘国烽副主任医师与许燕常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论文是莆田第一篇关于腹腔镜腹股沟斜疝修补术(TEP)的SCI文章。


  展现技术创新成果

  据介绍,该项新技术结合当下外科学术热点——膜解剖理论,提出对腹股沟区新的认识和理解,借助腹腔镜对筋膜层面的放大作用,探索并总结出一套称为“改良颈肩技术”的TEP手术操作流程,准确而快速地实现手术层面的分离和跨越,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减少术中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进步,外科手术越发微创化、精准化,“白色手术(无血手术)”成为外科医生追求的永恒目标,特别是膜解剖手术已然成为当今外科手术的热点与方向。莆田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一科在科主任许燕常教授的带领下,紧跟膜解剖发展潮流,不断科学实践,探索膜解剖规律,总结经验,其腹腔镜胃肠癌膜解剖手术在国内享有盛誉,不但大大减少术中出血,而且做到真正意义的肿瘤整块切除,减少“癌泄露”,降低肿瘤复发风险,让患者更好获益,相关成果已陆续在国际知名SCI杂志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得到了广大国内外专家同仁的认可。此次,该篇论文的成功发表,展现了许燕常教授团队将膜解剖理念应用于腹壁疝手术的重大探索与创新成果。


  什么是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俗称“疝气”,是在腹部和大腿交界区域(“腹股沟区”)出现肌肉的薄弱或者缺损,导致腹腔内脏器(肠管、大网膜、膀胱)等从薄弱或缺损区域突出,在体表形成包块;这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小到刚出生的婴儿,大到年逾古稀的老人,无论男女,都可能发生,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老一少”最容易中招。

  腹股沟疝的表现方面,腹股沟区鼓包或隆起通常是第一种表现,可能伴随疼痛或坠胀感,在咳嗽、打喷嚏、提重物、长时间站立和运动时症状更为明显,休息或用手按压时症状可消失。

  腹股沟疝有哪些危害?早期腹股沟疝为可复性疝。随着时间的延长,腹股沟区包块会逐渐增大,影响日常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如突然用力、剧烈咳嗽、打喷嚏时,腹股沟区包块突然增大后不能变小或消失,即使用力按压也无济于事,同时伴随剧烈疼痛,这提示包块卡住了,称之为“嵌顿疝”。嵌顿是腹股沟疝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被嵌顿的肠管在数小时内即可能发生组织坏死,而且毒素会因为被身体吸收后导致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出现器官衰竭导致死亡。

  得了腹股沟疝一定要手术吗?医生介绍,成人腹股沟疝没有治愈的可能,一旦发病,基本不会缩小,只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更不会自愈。手术是目前唯一的解决方法。对于腹股沟疝,如果平时感觉没有太大影响而听之任之,只会为后面的手术增加困难程度,而且一旦发生“嵌顿”必须做急诊手术,风险会更大。

  未成年人腹股沟疝手术方式以疝囊高位结扎为主;成人腹股沟疝国际公认的手术方式则为无张力疝修补术,将医疗专用材料、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用以加强修补腹壁缺损区。

  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放式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微创术式)两种。其中,微创腹腔镜手术是通过中下腹部的3个0.5—1厘米的小切口(“三孔”法),使腹腔镜器械进入腹腔或腹膜外空间进行修补。市第一医院潘国烽副主任医师、许燕常主任医师等提出的“改良颈肩技术”的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斜疝修补术(TEP),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短、术中几乎无出血、切口采用皮内缝合术后无需拆线、美容效果好、复发率低等优点,术后第2天即可恢复出院。

  出院后需要注意什么?无论是微创手术还是开放手术,术后的日常活动都可以正常进行,无需长期卧床休息。要注意术后早期活动以不增加腹压为准,3个月内尽量避免剧烈活动、重体力劳动。若有咳嗽、便秘、小便困难等表现,要及时治疗原发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