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
乡村靠什么留住学生? 莆田这两所农村小学有“妙招”
【发布日期:2024-04-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生源流失,师资萎缩,最终撤点并校,这是不少农村小学跳不出的怪圈。然而,半月谈记者走进莆田市的两所农村小学,却发现这里朝气勃勃,展现出与印象中农村小学完全不同的教育张力、活力。

村民口袋有钱了

校长反而开始担心

         如果有一张“小学地图”,大概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除了密集的城区学校外,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也散布着为数众多的小学。这些农村小学,是保障莆田数万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最重要的阵地。然而现实中,一位难求、资源集中的城区校往往更吸睛,农村小学经常是无人关注。

      “每年都有农村小学从完小降为教学点或者撤并。”莆田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每个撤并背后,意味着一个村庄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按照相关政策,当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数低于150人时,就会从完小“降级”为教学点。

       多位基层小学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学生数进一步下降到100人以下时,每个年级只剩下不到20名学生,学校就进入“危险期”。新学期开学,很可能又有几个孩子转走,慢慢学校也只能撤并整合了。

       一些农村小学校长已经掌握了生源流失的“规律”。“每当海产品丰收的时候,村民们开心,但作为校长,我的心却悬了起来。”莆田市秀屿区一所海岛小学的校长说,“又有不少村民要进城买房,学校生源又要减少了。”

       由于大量村民进城,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高美村高美小学2010年从完小降为了教学点。校长苏益双回忆,当时全校只剩110多名学生,每个年级只有1个班级。消息一出,村干部急了,不希望小学在自己手上撤销;村民急了,不想让孩子上学之路更难;老师更着急,谁也不想自己付出青春的学校走向凋亡。

       面对生源进城的大趋势,苏益双坦言自己“深深无力”:“我们自己也有孩子,有条件进城,谁不愿意给孩子更好的环境。”但是,留在农村的,都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离开的家庭和孩子,谁来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多名农村小学教师说,看到留下来的孩子那求知的眼神,心里经常不是滋味。

在“看不见”的地方“主动生长”

       在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岱峰村岱峰中心小学,随着莆田市领衔名师张燕萍2022年5月前来担任校长,老师们先是感受到“沉沉的压力”,但很快有了“满满的动力”。

       “作为农村校,我们不能有‘低人一等’的自卑,要有‘主动生长’的自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张燕萍第一次在教师大会上说出这句话时,回应她的,是台下一阵窃窃私语。

       长期在城区小学工作,张燕萍发现城区校的管理模式在这未必行得通。很快,找到“抓教学质量先抓教师队伍”思路的她,开始以身作则带动教师队伍“主动生长”。

        老师们发现,张燕萍每天都比他们早到校、晚离校;上课时,校长会随时推门,静静地听课,放学后再私下找到老师评课。老师不会开课,张燕萍就“逼”着他们开;老师不想、不敢、不会搞课题、写论文,张燕萍就在学校举办论文征文比赛。

        收到50多篇论文后,张燕萍一篇篇帮老师们改,目前已有30多篇发表。多名曾经因没有发表论文而耽误职称评选的老师,如今已顺利评上职称;不少第一次上公开课紧张到说话磕巴的老师,如今已站到全市公开课比赛的讲台上。

       “只要给农村小学老师一个舞台,谁说他们不能发光?”张燕萍特意把教师课题研究项目、公开课情况、论文发表情况做成展板,贴在学校入口的墙上,以此激励全校教师。如今,岱峰中心小学这样一所普通农村学校,已经有多名老师被评为莆田市、荔城区骨干教师。

        教师们的变化,也在悄然之间发生。得知学校准备开设心理辅导室,有教师自掏腰包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得知图书室需要管理人员,一名曾学过图书馆学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把图书编码得井井有条,管理质量不亚于区级图书馆……

留住学生的“密码”

       481,这是高美小学最新的学生人数。这个数字,让村民和学校全体教职工感到“沉甸甸,心暖暖”。

        随着狠抓教学质量,高美小学的生源不断增加,2016年,高美小学正式申报取消教学点,恢复完小,学校还特意在校门口放了一挂鞭炮。

        谈及留住学生的“密码”,苏益双说:“农村教育需要老师多一些‘保姆式’的陪伴,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孩子自然会学习如何向上向善成长。”

        这样的陪伴,体现在学校管理的一处处细节中:教师必须在课堂铃声响之前3分钟到位,天气有变化及时关注学生衣物增减情况,鼓励学生在课堂分享自己的想法……

       看到村里学校办学质量在提高,不但往城里转的孩子少了,还有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回来。半月谈记者在高美小学门口遇到了几名家长,他们说,老师们敬业负责,让家长看到了希望,决定让孩子在村里上学。

       午休时分,在高美小学的教室里,半月谈记者看到,参加课后服务的100余名孩子在教师带领下开心用餐,又有秩序地将“光盘”后的餐具叠放整齐,随后在操场自由活动半小时,再回到教室安静地看书、午休,等待下午上课。

       在岱峰中心小学,孩子们每周有固定一节课“泡图书馆”。“书一定不能‘束之高阁’,反复翻、读烂了才是好事。”张燕萍说,“农村不少学生放学回家后并没有很好的阅读条件,这节课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张燕萍、苏益双都谈到了一个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先教育家长。“每学期我们都邀请所有家长来学校,由我为他们讲一堂如何更好进行亲子相处的课。”张燕萍说,许多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背后多半是家庭教育的偏差,作为农村小学老师,需要更加细心去呵护每位学生的成长。

       在高美小学,半月谈记者看到了三年级学生小郑的作品《农家小院》。这个用废弃塑料瓶、纸箱等材料做的作品,传递着农村孩子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这件作品是小郑在班主任黄晓蕾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获得了涵江区校园科创节的奖励。苏益双说:“城里的孩子可以玩航模、玩拓展,农村孩子们的梦想,也一样需要呵护。”                     半月谈记者:陈弘毅


农村学校如何破“局”


      记者不久前在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石人子乡蒙哈汉小学采访,给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校长和平想尽办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理念和做法,以及全校教师对多媒体和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喜爱。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这所村级小学硬是靠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留住了学生,留住了老师,尽而留住了家长的心。

       在采访中,记者也常常遇到不少农村学校抱怨生源流失,很多农村学校对此无可奈何,想不出办法。那么农村学生生源流失是不是必然呢?作为农村学校,得好好反思一下。生源流失,我们不能单纯怪农村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作为家长,希望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学校给农村的孩子能否提供优质的教育。

        石人子乡蒙哈汉小学也曾经面临生源流失,然而,在远程教育资源被充分利用之后,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不仅学生回流了,周边学校,甚至乡里的学校也往这个村小跑,尽管县教育局曾经出手干预,却收效甚微,家长坚持要选择到这里来。连县城的家长也把孩子送来这个村小,这这说明了什么?不就是这里的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师素质高吗?结果是这个村小规模扩大了,反而乡中心校却因生源流失面临关门。摆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例子,值得认真反思。

        如今,随着教育信息不断推进,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远程教育资源已经覆盖到了县乡村的学校了,然而,很多地方,还没有很好的用起来,有的尘封在库房里,有的没有使用,还有的很少用,让远程教育资源白白浪费了。一个很好的给农村学生提供丰富教育资源的手段,就这样被浪费,实在可惜,不仅可惜,还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成了无本之源。

       对于那些面对农村学生的流失倍感苦恼和困惑的学校,不妨借鉴一下巴里坤县石人子乡蒙哈汉小学的做法,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给学生和老师提高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留住学生,防止农村空心校现象蔓延。


     中国教育报记者:蒋夫尔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