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莆仙戏
一生缘定莆仙戏
——记莆仙戏传承人黄宝珍的戏剧人生
【发布日期:2024-03-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黄劲松】

  民国二十三年初冬,位于城内东黄里的一间黄姓祠堂里,随着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宣告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贫困的家庭,贫穷的母亲,注定这是个苦命的孩子。但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来到世间的第一声啼哭,十二年后唱响了莆仙戏天籁之音。

  苦难童年

  小生命的降临,并没有给贫困的黄家带来喜悦,而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巴。父亲体弱多病,母亲为了生计又是卖菜又是卖鱼,甚至给人家当挑夫。无奈之下,父母决定将婴儿送人。本来说好要送给一户山里人家,这事让一个亲戚知道,亲戚说山里生活苦,不如等周岁后送给她家做童养媳,一年后当母亲践约把孩子送去时,想不到亲戚家也生了个男孩。看着根本无暇照顾孩子的亲戚,母亲又把幼女抱回家,并承诺孩子十六岁后,一定用花轿抬着过去成亲。

bb79b0c020150317120528.jpg

  青年时代的黄宝珍靓照

  莆田话称小为“丕”,小不点的丫头也就被大家亲切唤做“妹丕”,其实,小丫头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宝珍,这是个吉祥名字,若干年后,宝珍果然成了莆仙戏里的一块瑰丽“珍宝”。母亲喜欢看戏,每逢庙会都会拉着小女儿去看戏,自此幼小的宝珍迷上了莆仙戏,只要听说哪里有演戏,就会悄悄跑去看,戏没开演的时候,她还会钻到戏台后面看演员化妆。东黄里有个叫“腾芳”的女子戏班,小妹丕的一个姐姐就在该戏班扮演“仙子”(男主角),不到四岁的宝珍经常以找姐姐为由跑去戏班看排戏,看的时间久了,竟然把戏文给记住了。排戏过程中常有演员把戏文给忘记,一旁看着的小宝珍就会立即说出下面的戏文,惊人的记忆力让在场的大人们惊讶不已。

  到了八岁的时候,父母送她上小学,这个小学就是现在的麟峰小学,当年的小学有个不成文规定,凡是东黄里的孩子可以免费从一年级上到四年级,接下的五年级就得交学费。妹丕自幼聪慧,直接从二年级跳班念起,到了快读完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对她说:“回去告诉家人,下学期上学要交五斤大米来(当年学费以大米抵交)。”小宝珍一听,当场就哭起来,一路抹着泪花跑回家,因为年幼的她知道贫穷的家再也拿不出五斤大米。

  小宝珍辍学了,幼小的她只能天天背着箩筐,拿起扫把去柴圩扫树枝。但是,从心底痴迷戏剧的她,仍然忘不了看戏,一听说哪里有戏,都会跑去看。有一天,看了“新共和”戏班演出的《王允献貂蝉》后,小宝珍找到扮演貂蝉的女旦天真地问道:“做戏能吃饱饭吗?能回家看母亲吗?”在得到女旦的肯定回答后,小宝珍就回家对母亲说:“我要学戏去!”母亲考虑了一下说:“做戏,还不如给人家当丫鬟。”刚好有个在县衙当官的想给姨太太找个丫鬟,有人便把妹丕给介绍过去,想不到那个官家很迷信,将小女孩生辰八字拿来推算,居然算出她的命里有克相,就把宝珍给退回来。母亲叹了一声说:“咳,你这孩子命太歹了,居然连丫鬟也做不成,那只好学戏去吧。”

  为了女儿学戏,母亲带着宝珍一连跑了三个戏班,都因个子太小而被班主拒之门外。就在母亲一筹莫展的时候,在“新移风”戏班做戏的一个表姐向小宝珍伸出援手,把她带去见班主,不用说,班主看了小女孩后也是直摇头。戏班有个姓雷的鼓师说可以试试看,便取来一只鼓让她唱一段。那天小宝珍唱的是《吊丧》戏中的《望故乡》,这是一首难度很大的曲调,宝珍凭着她对莆仙戏的天赋,把戏唱得非常完美,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想不到小小年纪的姑娘居然唱出这样高难度的曲调。因那天戏班董督陈兆俊不在,第二天他便叫小姑娘到他家里再面试。兆俊家就在城内金桥巷,小宝珍再次唱起《望故乡》,唱到动情之处还流下泪水,真情演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兆俊说他搞戏改工作多年,都唱不好《望故乡》,想不到一个小女孩居然唱得这么好。当即拍板收下小宝珍,还与她的父母签订契约,也就是“卖身契”。契约写明学戏人如有发生天灾病故、投河觅井,各无怨言,并用大米十担买断。第二天戏班雇佣挑夫挑米送去黄家,刚挑了三担,母亲就摆摆手说:“别再挑了。”她是担心收了这么多大米,万一女儿学不好戏那是赔不起。就这样三担大米把姑娘买断给戏班。旧社会称入戏叫“落棚”,这年她刚十二岁。

  落棚学戏

  入棚“新移风”戏班后,按契书约定,三年内只管吃饭,没有“开份”(戏班称发工资叫开份),对小宝珍来说,能三餐吃饱饭,她已知足。穷人家的孩子学戏就是认真,在戏班里宝珍做事处处耳精目快、“头叫尾应”,当年拜的是著名男旦黄金松(莆田人称“乌松”)为师,由于学戏天分好、悟性高,对戏里的事妹丕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后来,小宝珍又多方拜师求艺,把戏班里的各种行当学得样样精,当然让小宝珍成名的还是她那副天生圆润的金嗓子。在乡村露天舞台上,她那悠扬的唱腔在旷野上无尽绵延,很远很远的都能听到。入棚两个月后,母亲思念爱女,得知“新移风”正在南门外浙江庙演戏,便萌生探望念头。当母亲一路走到南门入口处时,听到远处隐约飘来一阵悠扬的莆仙戏唱腔,母亲听了连连赞道:“好听,好听!”等她快步来到浙江庙戏棚前一看,才知道是自己女儿唱的戏。母亲不禁脱口说道:“原来是你这鬼丫头!还以为是谁唱得那么好听。”

fb526b4c20150317120546.jpg

  黄宝珍当年演出照

  有一回在黄石上演《海瑞祝寿》,扮演女主角的施姓女旦突然患病,无法上演,这下可急坏了班主。俗话说,救场如救火,班主想到了平时唱腔不错的小宝珍,就问她敢不敢代替主角上场,宝珍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说,敢!小不点的妹丕就这样顶上了女主角,她一上场,顿时让台下乡民一阵喧哗,这班主怎么啦,说好是由施女旦出演,怎么换成了个黄毛丫头?正当大家疑惑不解之时,戏台上传出略带童音的悠扬唱腔,一下子就把台下观众给吸引住,大家想不到一个小姑娘居然唱得那么好。一曲唱罢,台下报之一阵热烈掌声。

  由于女旦因病一时回不了戏班,扮演女主角的重任就落在小宝珍身上,日子久了,她的盛名也就传出来。当时社会上一度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新移风,女旦仔”,意思是“新移风”里有个小女旦,唱得好,长得靓,于是只要有阿妹丕的演戏,路途多远的戏迷都会跑来先睹为快。戏班因此名声大作,戏单接连而来,那时候戏班演一场戏的报酬是大米三担,若是有妹丕出场,就会增加到六担。作为戏班台柱子,小宝珍身价倍增,原订契约写好三年后开份,班主怕人才被别人挖走,当月起就给小姑娘开了份钱。第一年工资是一天五十斤大米,有时候乡人看戏听得开心,还会额外再给小宝珍本人赠送大米一担。入棚才两个月多就拿开份,这在当时所有戏班中绝无先例。自此,因妹丕出名的“新移风”天天下乡演戏,在平原农村演出,乡民都会撑着溪船来迎接,而去山区只能自己爬山越岭前往。山里的村庄很偏僻,十几里路还见不到一个,演出之夜,远处村民都会打着火把赶来看戏,为的是争睹阿妹丕的芳姿。每当演出结束,演员把妆都卸完,那些远道而来的山民还没走到家,他们手里举着的火把在山谷中隐隐闪亮,老远还能看到。

  1949年8月,莆田迎来解放,旧戏班随之解散,宝珍也回到自己家。那年她刚好十六岁,母亲为了当年的承诺,决定用花轿抬着女儿去亲戚家成亲。作为新社会新女性,宝珍不同意当年的包办婚姻。为此,父母对亲戚家一直深感负疚。

  枯木逢春

  新中国的诞生如春雷一声响,壶兰大地迎来了明媚的春天。1951年5月,为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县政府召集闲散各地的旧演职人员,组建起莆田县第一家名为“典型”的剧团。从此,昔日被人瞧不起的“戏九乞丐吹”翻身成为剧团新主人,宝珍也迎来她一生中的艺术青春,这一年她还不到18岁。

  作为人民的剧团,演职员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由衷感恩共产党的黄宝珍,把全身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演出中去,经常随团下乡免费演出,受到社员群众欢迎。那时候,只要听说是阿妹丕来演戏,全村人就跟过年一样高兴,呼朋唤友前来看戏。有一年,剧团上南日岛东岱村演出,正值捕鱼淡季,渔民马上驾船到海面,敲打竹筒引诱螃蟹出来,当剧终之时,一大篓的螃蟹也摆到了戏台后面。那时候的人们,看戏就要看妹丕的戏,只要她的戏演到哪里,戏迷们就会跟着跑到哪里。此时,黄宝珍如鱼得水,她的演艺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1952年,“典型”剧团代表莆田前往福州汇报演出,当年省文化局陈虹局长看了黄宝珍演出的《千里送京娘》后非常满意,直夸京娘演得好,还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才是你们莆仙戏的特色!”当他听说剧团名称叫“典型”后,说这个名称不够谦虚,人家还以为你们剧团最典型,还是改名叫“实验”剧团吧。局长一句话,让“典型”剧团摇身变成“实验”剧团。

  1954年春天,“实验”剧团以《瓜老种瓜》《瑞兰走雨》等传统剧目,参加晋江专区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会演获得成功。华东戏曲研究所赵景深教授专门来到莆田,对莆仙戏剧种进行研究。这一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上,年仅20岁的黄宝珍扮演《琴挑》中的陈妙常,获得演员二等奖。在大会推荐下,宝珍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年底当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一届委员,是这一届最年轻的一位委员,受到社会关注。

  1956年9月,黄宝珍和他人合作灌制《吊丧》《米兰思妻》《瑞兰走雨》等莆仙戏唱片,由中国唱片公司发行,这是莆仙戏第一次被灌制成唱片。1957年3月,宝珍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同年5月被选派参加华东戏曲讲习会,有幸与著名戏曲家严凤英成为同学。1965年,她开始担任“实验”剧团业务副团长,同年5月,宝珍再次被派往上海进入“社会主义学院”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学习。回莆后积极参加演出《沙家浜》《红色风暴》等优秀现代剧。

  寒冬岁月

  正当黄宝珍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遭遇了一次寒冬。昔日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演艺精英,却成了阶下囚。宝珍欲哭无泪,这苦难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那时,她甚至想到了死,只有死,才能摆脱人间的一切痛苦。于是试图用一条草绳结束自己生命,想不到脆弱的绳子一样承载不了她的苦难人生,绳断人坠。看来阎王爷早知道宝珍沉冤定有昭雪之日,不忍让她轻生。

  接下黄宝珍被带到黄石精神病院继续关押。有一天心魂不定的妹丕阴差阳错来到厕所前,面对眼前的大粪坑,纵身就要一跃,忽然,一个“疯子”飞奔过来从身后拦腰抱住了她。“疯子,快放开我!”一个快死的人还要遭疯子的搂抱,宝珍感到羞辱。“我不是疯子,我是被人逼疯的呀!”哦,“疯子”原来并不疯,也有见义勇为的时候。宝珍眼睛一酸,泪水禁不住就滚落出来,阿妹丕又到阎王殿前走了一遭。

  后来,黄宝珍被分配去养猪,整天守着臭气冲天的猪圈,难友们戏称妹丕是“落难千金遇上猪八戒”。这猪一养就是两年。1969年冬,“实验”剧团宣布解散。本来指望通过好好劳动改造,争取早日重返戏台,这剧团一解散,彻底打碎了她的梦想。宝珍本是现役军官家属,照理说她早该随军去部队,只因割不断舞台情缘。在重返戏台的梦想彻底破灭后,1972年,宝珍终于随军去福州改行当工人。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戏剧家,一旦离开舞台,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

  大地回春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祖国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春天。阿妹丕,一个当年家喻户晓的响亮名字,莆仙人民没有忘记她,昔日的同仁也一再呼唤她重新出山。此时的宝珍因在福州上班无法脱身,其实一颗炽热的心早就飞回家乡。

  1979年,文化部为抢救地方戏剧文化,指名要福建的黄宝珍唱段录音(同时录音的有梅兰芳、周信芳、常香玉等名家)。这下她再也坐不住了,以腰部受伤为由从福州袜厂提前退休,赶回莆田参加莆仙戏唱段的录制。录音现场就在蒲星堂礼堂内,为了保证录音质量,特地选在半夜后进行,录制的唱段有《百花亭》《米兰思妻》,黄宝珍圆润悠扬的唱腔依然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回到家乡的第一次演出,是莆仙戏一团演出的《米兰思妻》,地点就在人民戏剧院,演出那天戏迷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连演三场,场场爆满。戏迷都说,看戏、听戏,还是听阿妹丕的戏过瘾。有位戏迷年轻时听过宝珍的《望故乡》唱段,后来去了台湾,这位戏迷一直忘不了妹丕的优美乡音,晚年从台湾回莆田后,通过友人终于找到黄宝珍,了却老人多年心愿。

2975421b20150324132715.jpg

  1965年莆田县实验剧团演出的《沙家浜》

  为了让莆仙戏这个古老剧种得以保护与传承,重返家乡的黄宝珍无暇顾及远在福州的丈夫和孩子,与戏剧界老前辈积极筹建莆仙戏艺校。第一年便招收三十多个学生。她一手培养的6名“闺门旦”,半年后在参加《脂肪虎》的首场演出中崭露头角。从此带徒授艺成了她晚年艺术生活的重要部分。1984年,莆田市举行莆仙戏汇演,青年女演员王少媛在参加演出的《晋宫寒月》中崭露头角。作为评委,黄宝珍对少媛演出十分肯定。她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谁说莆仙戏后继无人,这不就后继有人了吗?宝珍是这样评价少媛,说她的唱腔很完美,甚至超过妹丕她自己。她的这个评价后来得到检验,若干年后,王少媛凭她精湛的演技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08年,由黄宝珍演唱的歌曲《妈祖女神应笑慰》,搭上“神州七号”飞船升空唱响天籁之音;同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传承人。2011年,77岁高龄的黄宝珍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莆田市高龄入党第一人。 

  (根据黄宝珍口述录音整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