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
宁海桥感怀
【发布日期:2024-01-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刘青华】

   “一桥飞架南北,兰溪变通途。”宁海桥又名东济桥,俗称桥兜桥,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与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交界处的木兰溪上,是涵江区通往黄石镇的交通要道。

   宁海桥是一座老旧并存、古今一体的双层桥。底层是一座留存至今、残缺破损的古桥,顶层是一座用钢筋混凝土浇灌的现代新桥。为缓解宁海古桥的交通压力,当地政府于1983年进行重修加固。其主要利用古桥原有14座船形桥墩作为新桥的基础,在14座船形石墩上浇注14排、28根高约1.5米的水泥柱子,最后在水泥柱上浇筑钢筋混凝土桥面,形成一座别具一格、双向双车道的“桥上桥”。

   如今老桥已经得到保护,两端的入桥处均浇注2块大型水泥限制桩,仅限小轿车以下类型的车辆通行和行人出入。

   一座古桥就是一段历史,一段历史就是一串故事。踏上古朴厚重的宁海桥,那段跨越千年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宁海古桥未建之前,两岸的百姓只能依靠小舟摆渡往来。此地古时属宁海镇管辖,故名“宁海渡”。宁海渡位于兴化湾入海口,溪海汇聚,风大潮急,一旦遇到大潮水、大风浪,渡船时有舟倾楫摧之险,甚至酿成船毁人亡之灾。在宁海渡修建一座风雨不惊、浪潮不险的石桥就成了当地百姓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一袭袈裟了尘缘,越浦首造宁海桥。”元朝元统二年(1334),华亭龟山寺僧人越浦大师途经宁海渡去南洋化缘,目睹渡船遇难之祸,心生恻隐,遂发下宏愿要募资建桥,普度众生平安。

   宁海渡处于溪海交汇,水流湍急,工程艰巨。从元朝元统二年(1334)至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的300多年间,先后6次修建6次毁损。直到清代雍正十年(1732)第七次重建,历时15年不懈努力,终于建成。此后,宁海桥虽经历1937年的兴化湾4.75级地震、抗日战争时日机轰炸、水雷爆炸等袭击、1961年的天文大潮、1973年的历史最大洪水、1999年的山洪大爆发,依然屹立不倒。

   宁海桥为石梁式结构,全长225.7米、宽5.8米、高10米。14座巨型石墩支撑着整座石桥,石墩之间跨度在8.8米至11.8米之间。巨大的桥墩自带一道优美弧度,其分水尖特别翘、特别锐,像14把锋利无比的巨型弯刀插入水中,劈波斩浪,岿然不动。

   桥面由75块长13米、宽厚均为1.2米厚的巨型石条铺就而成,每块石条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及其捐资数额。石桥两侧设有石质扶栏,桥头两侧各设有一对望柱头,柱上雕刻着4只形态各异、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两岸公路的入桥处各竖立着2尊高约3米、头戴金盔身披铠甲、手执长剑的巨型武士石像。

   据桥南立的《修复宁海桥武士石像记》碑石可知,桥北2尊武士石像系明代原雕像,桥南2尊石像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后从北高观音山采石重雕。此桥于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宁海初日”奇景,农历五月初五最佳。站在宁海桥上,待东方露出鱼肚白,晴空万里无云,红日在地平线下欲出未出,此时海天连接处金光闪烁。当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大如箕头,犹如万条金龙翻滚,水天俱赤,碧波顿成红浪,宛如朱帛铺地,桥下波光粼粼,气象万千,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古人有诗云:“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破门涌金轮,洗出海天赤。”

   距离古宁海桥300米处,一座现代化的宁海大桥飞架南北,接替了历尽沧桑的宁海古桥,担起了新时代交通发展大动脉的重担。一老一新的宁海桥,并立于木兰溪之上,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