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古诗词中品年味
【发布日期:2023-12-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黄鸿彬】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隆重热闹,也是一年一度全民的狂欢。年关一近,无论身居何处,几乎无不归心似箭,尽早返乡欢度佳节。过年,无论于古还是于今都极其看重,以致逐渐形成一定的习俗,绵延不绝。

  过年,既然是个重要的节日,人们自然会认真对待。过年,团圆欢聚,走亲访友,人们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清洁家园,把家的里里外外清扫一遍,除旧布新,过个清爽干净年。清代诗人蔡云《吴歈》诗云:“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扫尘之后,还要进行装饰。挂灯笼,贴春联,贴窗花等。而写春联,贴春联是必不可少。南宋诗人陆游《己酉元旦》诗:“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

  过年,阖家团圆,其乐融融。一家人团聚,少不了喝好吃好,以犒劳家人一年辛勤的付出,更少不了尊老爱亲,拜年祝福。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清代诗人钱谦益《丁卯元日》所描绘的场景,稚子牵衣慰“我”,“我”则以肉奉母,与邻居闲玩,安然闲适过年,一幅多么自在融洽的过年场景!

  过年,送旧迎新,寄予新年美好的祝愿。因此,乡下还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祭灶》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相传司命灶君下管人们饮食,上直通玉皇大帝,禀报家人所作作为。家家户户自然祭拜灶君,以祈求其“朝天呈善事,回驾降祯祥”。

  过年,祭祀、婚嫁喜事连连,燃放烟花爆竹,不绝于耳,以求祛邪,以图热闹。元代诗人赵孟頫在《岁月》中说:“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地落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时光飞逝,恍然间除夕将至。除夕,把过年推向高潮。人们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家人围炉团圆,把酒言欢,通宵达旦,送旧迎新。这就是“守岁”之习俗。南朝梁代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言:“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可见守岁习俗之源远流长。除夕之夜,家人团聚,灯火通明,通宵守夜,直至天明。苏轼的《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道出了人们守岁的真切感受。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感叹时光易逝,当珍惜年华,不负韶华!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明陈献章的《元旦试笔》,活化了一幅欢庆佳节的乐岁图,邻里畅饮,稚子欢歌,花枝初绽,笛声嘹亮,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北宋王安石的名篇《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过年的喜庆热闹写到极致。

  乡下,过年一般持续到元宵。俗语言,元宵岁过。元宵一过,年味才淡去,人们又要外出工作。对于元宵佳节,文人也多有咏叹名作,其中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可谓独占鳌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火树银花,满街游人,通宵歌舞。其中美人形象更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表达出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如此歌咏过年习俗古诗词还有很多,每每品读,细细咀嚼,留香齿颊,别有一番韵味。尤其在这过年之佳节,闲暇在家,无公务挂碍,安然翻阅品读,逸兴遄飞,情景交融,更是妙不可言。

  喜欢过年,而能在过年之际,品读些过年习俗的古诗词,年味是不是更浓几分呢?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