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一峰突起见峭拔
——读钱穆讲述的中国文学史有感
【发布日期:2023-11-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蔡旭麟】

   一次偶然的机缘,我与钱穆先生讲述的极具个性化的中国文学史,相逢在虫鸣满室的初夏,感觉窗外淡淡的槐花清香,竟也弥漫着数千年的风华。

   看厌了那种四平八稳、枯燥乏味,似乎一个模子刻印出来的某些中国文学史教材,乍一接触大师棱角分明、风骨犹存的从容论述,仿佛清风徐来,一扫往昔的沉闷和疲态。也许当年,早已著作等身、驰名中外的钱穆,没有想到自己随性发挥的课堂讲稿,会被一位有心的弟子据实记录,于日后整理成册、付梓刊行,与两岸三地甚而域外的广大读者见面。

   从“绪论”始,至“结论”终;从“诗经尚书”,到“明清小说”,书中设定的三十一个篇章,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学的流变和发展。那些引经据典、妙趣横生的授课,不时闪烁着钱穆的思想火花。他的谈吐自如、生发阐述,涉猎广泛、学识渊博,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综合体现了钱穆对中国文学史的个人洞见、个人审美和个人偏爱,形诸文字,激荡着真性情,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历史与文学、传统和现实交融的情境中。

   翻阅烙印着钱穆个人风格的书页,好似在聆听一个大学者温暖而平实的话语。“文学的起源是诗歌,亦即韵文先于散文,西方亦然”“中国文学史分散文与韵文两种,散文变化少,韵文则变化甚多”“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纯真和自然”“中国文学中最高最正的要算是诗,而唐诗是最伟大的”“中国的文体是由诗到词,再由词到曲,由曲到传奇、戏剧,如此演变下去”“读文学史,先要通文学才好”……可以想见,面对讲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目光,走过动荡年代、度过流亡岁月的钱穆,一心要“替中国文化讲些公平的话”,他饱含忧思、声情并茂的讲述,可谓言简意赅、简洁明了。

   通览全书,正如他所坦陈的:“讲诗、赋、散文较详细,讲词、曲、小说则时间较少。”这其中,有钱穆“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的学术观念使然,亦是他一己喜好的结果。比如,他对魏晋南北朝的关注,对“曹氏父子”的推崇,孕育出了建安文学这一奇崛的章节。抱持个人立场的他,盛赞曹操的文学成就,肯定曹丕的文学功绩,对曹丕的评价高于曹植。这是他有理有据、不失客观的精辟见解。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要颠覆头脑中固有的印象。诸如,“《史记》的价值高于《水浒传》”“此处如李、杜齐名,但以杜甫为高”“韩愈写的《滕王阁记》比王勃写得好”……当钱穆讲到屈原时,不无感慨地说,“屈原写《离骚》,怨得纯真而自然,但他并非要讲给人听,最高的文学是不求人解的,如同行云流水,云不为什么而行,水不为什么而流,当我们的人生遇到悲欢离合的情况时,就当看作是行云流水一般。”

   纵使是面对有一代通儒之称的钱穆,笔者仍然认为他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错漏之处亦很明显,试举一例,他对誉为“民族魂”的鲁迅的评说不无偏颇,将有“匕首投枪”之喻的杂文讥为“尖酸刻薄体裁”,未免有失公允。即便如是,不遮掩、不做作、不粉饰,依然显示了钱穆治学乃至做人的原则,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一以贯之地,冷静审视着蔚为大观的文化世界,皓首穷经,穿越了数千载的光阴。

   “中国至今尚无一本好的文学史”,在讲授整个课程的开端和收尾之时,钱穆一再意味深长地抛出这句话,紧接着,他敞开心扉与众多学子共勉:“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而今,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文化巨匠钱穆,就像仰望一座下临深谷、上耸云天的高峰。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