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还会持续多久 2020年年底,汽车芯片短缺成为了全球性话题。公开数据显示,全球芯片产量连续数月下降,这也使得全球多地区汽车产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中国市场,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21年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8.8万辆和250.3万辆,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但环比产量降幅较大。对此,中汽协方面表示,除去2020年1月份,今年1月汽车产量的环比跌幅较2018年、2019年明显扩大;在多个影响因素中,汽车芯片供应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节奏,导致产量环比降幅较快。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四季度,全球主要芯片供应商降低产能或关停工厂的消息不时传出,芯片短缺问题开始显现;近期在美国、日本发生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加剧了芯片供应不足的紧急状态。但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逐步复苏,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率先回暖,车企对于芯片的需求量却有了明显的增长。一降一升之间,车用芯片迅速告急。 汽车“芯片荒”还会持续多久?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据数据公司IHS Markit预测,受芯片短缺影响,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产量将比预期少约67.2万辆,供应短缺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第三季度。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同样认为,芯片短缺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半年甚至9个月的时间内,供需的错配和不平衡的问题还会持续存在”。不过,李邵华也表示,当前芯片短缺是短期的市场行为,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行为来解决,“让两个行业(芯片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信息能够真正得到充分沟通,减少因为信息错配带来的恐慌情绪”。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则认为:“2020年第四季度汽车芯片的异常需求并不可持续,芯片短缺问题并不会像海外研究机构预测的那样延续到今年下半年”。 在崔东树看来,从整体市场需求来看,2020年芯片总需求量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去年第四季度的芯片紧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汽车消费复苏,以及PC、PAD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对于芯片需求量的增加。 “2020年第四季度芯片需求量增长较大,这是疫情下超预期的市场表现。汽车芯片短缺是世界性的基础供给问题,其背后的核心是疫情影响下芯片全球供应链遭受影响,导致供给不足和需求量大增。并且芯片的上游垄断性较强,这也加剧了供给矛盾。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生产旺季结束,芯片需求将逐步减少,因此未来芯片的供给矛盾将明显减弱”。 汽车企业曲线进军芯片行业 芯片短缺,直接影响着汽车企业的生产节奏。在3月2日的蔚来汽车财报电话会上,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目前芯片供应基本能满足蔚来的正常生产计划,但对第二季度确实有一些影响,正常排产面临的风险依旧很高。据了解,一辆汽车拥有众多电子部件,这些都需要用到不同的芯片。但在目前,国内汽车产品的大部分芯片,都依赖国外提供,我国汽车芯片自主率不足10%。 在过去几个月,广汽集团全力应对芯片供应不足的问题。广汽集团在受访时表示,广汽乘用车早在一月份就召开芯片供应商线上大会,按照芯片年度需求计划抢订全年芯片。 联动芯片产业,也成为了车企重点布局的方向之一。2020年9月,广汽资本通过旗下福沃德基金投资了边缘人工智能芯片品牌地平线。广汽研究院、广汽资本也分别与地平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发布广汽版征程3,计划将在未来的车型中量产搭载。 战略投资芯片公司,已经是车企共识。2月9日,地平线正式宣布完成3.5亿C3轮美元融资,在众多投资方中,即包括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比如比亚迪、长城汽车、东风资产等。 通过战略投资地平线,长城汽车表示,双方将以高级辅助驾驶(ADAS)、高级别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方向为重点,加速智能汽车的研发与量产落地。同月,上汽乘用车也宣布与地平线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智能化、网联化汽车产品。 2020年9月,北汽集团牵头建设的国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京发起成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官方资料还显示,北汽集团正致力于自主汽车芯片的研发。同年5月,北汽集团旗下北汽产投与芯片IP供应商Imagination集团合资成立北京核芯达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面向自动驾驶的应用处理器和面向智能驾舱的语音交互芯片研发,打通从IP到芯片到整车的全产业链布局。 此外,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也建议,在消费级芯片企业的扶持政策基础上,加大对车规级芯片行业的扶持力度。 在陈虹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推动汽车芯片数量的大幅度提升,车规级芯片国产化已拥有规模基础。然而,目前国产车规级芯片仍然存在整车应用规模小、车规认证周期长、技术附加价值低、上游产业依赖度高等问题。单靠市场一股力量很难推动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需要形成政府牵头,整车企业联合,针对头部芯片企业开展重点扶持的策略。 芯片产业有望成下一个风口 好消息的确在传来。在3月1日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负责人表示,芯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现代信息产业和产业链发展,中国愿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测算,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是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同时,技术创新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关键设备材料都有明显大幅提升。 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对于芯片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中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发布了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全面优化完善高质量发展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有关环境政策。主要有几项措施: 一是加大企业减税力度。对于集成电路企业自获利年度开始减免企业所得税,这些政策对企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推动力。 二是在基础方面进一步加强提升。芯片涉及到基础问题比较多,有材料、工艺、设备,涉及比较长的产业链。“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芯片产业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 另外,集成电路产业本身也需要很好的生态环境,搭建平台能够在产业链上形成互补、互相支撑的过程,所以搭建平台、优化生态非常关键。此外,芯片产业发展全靠应用引导,所以在汽车、工业、医疗、教育,特别是疫情以来线上经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市场。 2月底,工信部正式发布《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以更好地应对汽车产业芯片紧缺的局面,促进汽车芯片企业订单量的增加。《手册》收录了59家半导体企业的568款产品,覆盖计算芯片、控制芯片、功率芯片等10大类,53小类产品,占汽车半导体66个小类的80%;并收录了26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1000条产品需求信息。 在田玉龙看来,芯片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打造芯片产业链,推动芯片产业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为中国的信息化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