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收看中国诗词大会,总会羡慕那些熟读古诗词的人,他们能顺口就对出诗词名句,甚至一些诗词语句我们可能闻所未闻。回想自身求学的经历,似乎除了求学阶段那些背诵篇目外,再也没有将诗词用于生活。直到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一位传统诗人,我们又要重新思考诗词。 诗词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背诵那些唐诗宋词?甚至有人将那些曾经的诗词作者的“另一重身份”撕裂给我们看,让我们“看清”某些诗词作者的“真实面目”甚至“丑恶嘴脸”,这是正常的文化现象么?难道诗词本身就没有那些“价值”么? 《庆余年》中斗诗的片段,又将我们的诗词记忆点拉近了许多。当穿越剧玩起了诗词名句,我们似乎也有点汗颜,如果在那种环境下,我们又如何能通过这么一种方式“傲视文坛”,又如何能够实现“咸鱼翻身”?有这么一套书籍,似乎可以帮我们陪同孩子重新触碰诗词的本源。 山水田园:山水田园类的诗歌,主题倾向于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憎恶黑暗现实,厌恶仕途纷争,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最早的山水田园诗萌芽于秦汉前期的《诗经》和《楚辞》,这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到了魏晋时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许多诗人为远离干戈多隐匿于山泉林木之间,渐渐盛行;到了唐朝达到鼎盛,诸多名篇传世。 学生必背的诗词篇目中,我们可以读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感受诗人借江水浩荡湍急、舟行轻快倏忽而表达的遇赦之后的欢快;可以读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那雨后的西湖美景,真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刘禹锡的《望洞庭》等名篇,需多多识记。 四季风光: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以四季为脉络整理诗词是诗歌学习的另一种模式。四时各有其美,春天的花,夏天的云,秋天的月,冬天的山,在诗人笔下,永远是诗意如画。这里有景、有情、有思、有想,可曾想到不同的时节里却有着生命百态。 诗中有春天,我们读孟浩然的《春晓》,如同在的早晨睁开惺忪的睡眼,将春天的绚丽图景收入眼帘,表达了对春的喜爱和对时光的珍惜;诗中有夏天,我们读汉乐府的《江南》,那池中的莲叶下鱼儿嬉戏畅游,也喻示着水面小船上采莲男女的欢声笑语,秀美江南的迷人风光。 诗中有秋天,我们读张继的《枫桥夜泊》,那满夜的秋霜、江边的枫叶、不眠的人儿,种种浓郁的情境伴着一静一动的交融跃然纸上,描绘出孤孑旅人的愁意和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诗中的冬天,我们读柳宗元的《江雪》,仿佛置身在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处,感受大雪纷飞、独钓寒江。 记事抒怀:大抵诗词都有寄寓之意,或送别,表达依依不舍、纸短情长;或思乡怀远,羁旅愁思,厌倦漂泊,千里相思,表达有家难回的绵绵乡愁和渴望回乡的似箭归心;或爱国,面对山河破碎,反对战争,渴望统一,也或感慨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或明理,表达执着理想,畅谈世间哲理…… 这里有高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陆游《示儿》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朱熹《观书有感》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还有贾岛《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王安石《元日》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有范仲淹《江上渔者》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通过不同的事项,表达胸中感怀。 书里书外:这套《思维导图学古诗》的作者汪志鹏,是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亲传弟子、博赞授权认证讲师;另一名作者汪静,则是博赞思维导图官方认证管理师、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全书将思维导图巧妙运用于经典诗词学习中,让我们既能快速识记,更能理解诗词背后的知识点。 全书摘取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余首,每首古诗都对应两到三幅思维导图,在赏析的时候又从字词、诗意、内容、写法四个方面展开,切实达到趣味识记的目的。每句诗句还对应一幅意境优美不乏趣味的小图,在诗词内容结束后又增加实战应用考题,帮助孩子更好掌握古诗运用。 全书不仅能带大家真切直观感受诗词之美,更是将思维导图与经典诗词接轨融合。当孩子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古诗之后,如果再举一反三进行拓展应用,相信孩子们都能在诗词之美的底色上,绽放更多、更灿烂的传统文化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