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笔者去仙游县东屏山采访著名画家李清达。听了李先生的自我介绍后,又参观了他新近创作的作品,深为他的“笔法娴熟,构图奇特,自然亲切,别有趣味”的现实主义画风所佩服,无怪乎他的作品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李清达,1946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李清达是一位热爱学习,醉心画艺,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画家,人物、山水、花卉、雕塑、琴瑟(二胡与扬琴)俱佳。以古今人物、传统故事和现代民生题材为主,包括民间生活,男女老少等,方方面面多有涉及。他的作品弥漫着朴素的田园情趣,形象生动而境界高逸,寓意深刻而充满哲理,很容易给人以艺术的联想。包括他笔下的古典人物,也仍然洋溢着鲜活的神态和情致,充满现代的气息和亲切感。年届古稀的李清达,已在这色彩变幻无穷的艺术天地中求索了62个春秋。 60多年来, 李清达已成功地创作出各种体裁的国画数以千计。这些国画描绘的内容大多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在他的作品里,常是一幅幅生机勃勃、气息浓烈的农村画面,一个个性格豪放、质朴憨厚的农民形象,无不充溢着清新明快的农家情调。看过这绚丽多姿的田园风光,一下子就会把人们的情思引向他的故乡。正因为李清达的作品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 所以频频入选省及全国美展。 原省美协主席、博士生导师翁振新称赞“福建仙游近代出了几位颇有影响的古典人物画大家——李霞、李耕和黄羲,影响了一大批画家,形成了一支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群体,故有‘国画之乡’的称誉。在这个艺术群体里,李清达先生是我最关注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能出于古,又能入于新,且具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画坛上独具一格,并且在本地域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享有声誉。先生凭着刻苦自学,有此造诣,实为难得。”中国《墨痕》美术导刊执行主编、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杨祥民,专门为李清达所撰写的论文和作品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高度评价,认为“李清达先生之水墨人物,能出于古入于今,能立足于现实人生,又能超越现实人生。文如其人,画写其心…… 即使是画古意人物,这些被时空阻隔的想象中人,他们不在此世间,但也不离此世间,静观细审之,皆活脱脱众生之相,有大放旷在,有超逸之内蕴在。”原中美协分党组书记、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不但对李清达的作品赞赏有加,还特地为《李清达画集》题名。 李清达丰硕的创作成果是他刻苦磨练、大胆探索、不畏艰辛、努力实践的结果。他潜心研究过李霞、李耕等传统人物画大师的创作艺术,攻读历代名画家的画论艺评等专着,汲纳诸多现代写实主义国画名家的艺术技巧,并广收博取,取精用宏,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形成自我风格。 由于李清达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民、土地、以及传统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思想及其好恶有着深刻的体验,所以他善于用国画表现农村体裁。他的国画往往从写意入手,大胆概括,巧构画面,妙用色彩的对比和灵活的笔法,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农村的既往民俗风情和新时期、新气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为了表现农民生活,赞颂党的富民政策,李清达经常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写生。并利用自己另有所长的器乐曲艺,经常与民同乐,共享莆仙戏曲美妙旋律,倾听当下人们对国画的所喜所求。为创作国画长卷《依稀故园图》,他整整花了十年时间,前后修改了不知有多少遍,直至最后满意为止。同时,为修复传统文化瑰宝,美化寺院宗教景观,他先后为仙门寺、龙华寺雕塑许多普萨和佛像,并亲率儿媳历经数月,不辞劳苦,为仙游县东屏山“乃圣书院”三教祠创作壁画100多幅。最近,他又被省城某高校众里挑一约定创作有关历史长卷。 “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清达靠勤勉于学,锲而不舍,勇攀高峰,艺术天地不断拓宽,而且取得卓著成就。如今,他虽年事已高,仍宝刀不老, 笔耕不辍,一如既往地为发展中国画艺术事业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