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书
告别亲密关系中的毒言冷语
【发布日期:2020-09-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话语伤人的情况。我们在面对比较亲密的人时,往往不会刻意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会让那些心里的“怨气”跑火车似的连珠蹦出。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也提出“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
  如何在人际交往,甚至亲密关系中做到“不讨好,不打击,不掌控”,巧妙避开语言陷阱,实现“为爱好好说话”?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夫妻和家庭治疗师罗伯特·纽伯格用了8堂亲密关系说话技巧课,让我们学会识别和避开“有毒的话语”,以正确的说话方式发泄情绪和解决分歧。
  这本名为《有毒的话语》的书籍,其副标题是“亲密关系中哪些话不能乱说”?有效为我们揭示了“为什么有些人越吵越爱”“为什么有些人一吵就分手”的真相,更是帮助我们切实学会摆脱情感控制。
  准确认识亲密关系

        时下身心灵课程提得最火的无疑便是“亲密关系”,到底什么是“亲密关系”呢?原本,“亲密关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是指不限性别年龄的两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它是特殊的人际关系,比朋友更要好,有依赖,会信任,更愿意分享心里话。
  “亲密关系”的桥接点是“爱”,而爱的本质充满慈悲。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写道“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面对永不止息的爱,现实生活中似乎很难寻觅完全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实际情况是,爱成为控制和情感绑架的“托辞”,而亲密关系随之演变成权力之争:争夺的是关系中谁说了算,谁拥有绝对话语权。于是,就有了各种或明或暗的控制与反控制。
  在职场中,也许权力之争司空见惯,但在家庭生活中,这种权力之争却难以觉察和识别,往往更容易令人受伤。比如,父母经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操控着对自己有着天然依赖与信任的孩子。因此,网络上有个经典的说法:有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
  曾经看到一则故事:小男孩吃完香蕉后将皮扔在地上,母亲让他捡起来,他却不肯,于是母亲拿起了家长权威强迫小男孩捡起来,不管小男孩如何示好,母亲都要求他先捡起香蕉皮才能继续和自己说话,最终男孩嚎啕大哭。母亲还不忘说一句:说不过、哭得赢。
  这则故事自然有多个分析的角度,是母亲给男孩立规则,还是进行话语的“权力之争”?母亲如果是循循善诱,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沟通的方式应该是平和的;如果母亲只是觉得丢人,甚至觉得权威受到挑衅,那么“立规”不过是她的家庭管理手段之一。
  归纳来讲,“立规”重在引导,本身没有强制的成份;如果是为了控制,那么“较量”的味道应该更加深厚。夫妻之间也可能因为教育孩子的理念、家务分工等事情产生“权力之争”,有争执必有控制欲的“后遗症”,进而破坏亲密关系。因此,亲密关系与权力之争需要做个精准区分。
  不自觉的话语控制

        “这件事情怎么能怪我呢?明明是你的责任!”“你都不懂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竟然这样对我!”“是你自己想得太多,本来什么事都没有啊。”这样的对话,是否似曾相识,在我们的身边不断重现?
  伤人的言语、错误的推理、语言的陷阱,那些有毒的话语越发频繁地在人际关系中出现。当人际之间操控条件被满足时,有些人会以不好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些人则会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就像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一般,冷不丁便陷入被“玩偶”的状态。
  操控他人最为隐蔽又有效的方式,无疑是话语控制。本书作者罗伯特根据话语产生的效果,将其归为三大类型:情感控制、精神骚扰和诋毁谴责,其中仅情感控制又细分为13种小类,这都是本书的精华与干货部分。
  所谓情感控制,其控制者旨在通过甜言蜜语、野蛮分析等话术,激起受控者的内疚感、同理心、担忧、羞耻感等,达到目的。比如,内疚就是最常见的话语操控术。它依赖于对方感知罪恶感的能力,根植于人内心中的是非判断,一般和自我惩罚相连,即认为自己做错时会产生内疚情绪。
  情侣间的分手常常使用“内疚”作为铺垫,让对方承担着分手责任:“这么多年,你一直都在忽略我,所以我再也无法忍受你了”“我在你眼里什么都不是”“你瞧不起我”“你根本从未注意过我的感受和痛苦”等等。
  所谓精神骚扰,其控制者往往利用谎言、虚假信息及双重信息影响受控者的感知机制,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强的排他性,也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当在两人单独相处时,只要一方提到第三个人,便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最终另一个人不再提起他人。
  精神骚扰的效果取决于受控者对亲密关系的重视程度,如果一个人有着正常的逻辑思维和觉醒意识,那么他就会很快发现精神骚扰中的矛盾性。当然,如果受控者在双重信息、虚假信息多种错误信息的攻势下,也很可能发展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所谓诋毁谴责,可能是话语控制术中最有杀伤力的手段,它比起情感控制更为直观。其控制者通过运用污名化、贴标签、歧视等方式达到控制的效果。比如,控制者往往会通过一些标签性的词语来给他人带去“第一印象”,进而让人与一些无关的标签产生关联,久而久之便成为标签人物。
  话语控制的三种类型并非单独存在,有时施控者可能会多手段综合使用,以便受控者更好听从自己的指令。当然,话语控制并非都是负能量的,书中也提及生活中另一个常见场景。一位孩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能够吃菠菜,但施展了话语控制术。
  她告诉孩子:菠菜是好吃的。也意味着,她偷偷地将菠菜的自然属性转变了生活属性,将蔬菜、绿色转换为“好吃”,最终让孩子接受菠菜,达到让孩子吃菠菜的目的。当然,虽然母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是一种通过话语控制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物之上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有效告别毒言冷语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对于随时可能受到有毒话语伤害的人们,在认识话语控制的如此种种后,必然思考如何摆脱话语控制,真正做到趋利避害。罗伯特在《有毒的话语》书中提出了一些基本步骤。
  首先,要保持头脑清醒,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控制。比如,领导或家人实施语言暴力操控时,当事人可能因为惧怕而未进行“反击”,这个时候需要认识到自己正遭受到话语控制,并在心里过电影似的肯定自己过往的种种优秀和成就感。
  其次,要相信自己的感受。有时受控者并不知道自己是受害者,亦或有时因某种原因,面对话语暴力时表现得相对被动。比如,有时被人施以语言或肢体暴力时,“施暴者”还否认到“什么都没有发生啊,是你想象力太丰富了”,直到遇到相似的场景时,才发现之前感受是正确且真实的。
  第三,分析操控者的潜在动机,是为了改变对方、挽留对方、隐瞒某种信息、逼走对方、诋毁对方,进而分析操控者使用的“伎俩”,如激起内疚感、威胁、说谎、提供虚假信息或双重信息、乱贴标签、污名化等等。
  第四,判断亲密关系的正常性。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身体、精神和个人能力。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自己的分析判断可能不够客观或存在误判可能时,可以求助第三方的帮助。也正所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五,适当发泄情绪。如果我们意识到被通过某种手段操控时,心里必有怒火。这个时候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将怒火发泄出来。当然,这种情绪的发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告知对方自己当下的感受。
  第六,放弃改变对方的想法。在人际交往时,有效沟通的秘籍并不是试图去说服对方,逼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找寻两人沟通中的共同点、平衡点。如果对沟通的对方抱的期望太高,甚至期望对方作出改变,那么无疑会遭受巨大的“反扑”。
  第七,扞卫自己的底线,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如果对方已触碰到你的底线,让你受到影响或伤害,那么就必须让对方做出选择,要么纠正自己的行为,要么坚持自己的态度,进而判断是否继续维系这段关系。
  作为社会人,我们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也不可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相信《有毒的话语》能帮你识别“情感”套路,避免分分钟入坑,更能帮你知道如何“友爱”地吵架而不至于让对方寒心。□徐捷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