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感
老街人家的生活习俗
【发布日期:2020-04-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几乎每一个城市的最初,都是从一条街道开始。人们在街道的两边安居、生活,街道在日子里慢慢由短变长,由窄变宽,在人来人往中,在时间的冲刷下,街道变成了老街。
  古镇老街全长几百米,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一家接着一家,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样样都有,是古镇最繁华的街区。老街清一色的老式二层楼房,往往是楼上住人,楼下开店,纷杂住着不同姓氏的人家,没有血缘关系,却充满亲情,淳朴浑厚的民风,滋养着老街一代又一代人。老街人的生活习俗,哪怕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城市面目已经全非,那前世今生的点点滴滴,依然可以在老街中捡拾到。
  那些年,老街上的普通人家多为土木砖石房屋,基本上是平房和双层楼。解放后,建筑大多沿用传统砖木结构逐,代之以前后有窗户和阳台的房屋,层次二三层楼房为多。80年代,开始以钢筋、混凝土为建筑材料,房屋层次越来越高。90年代,老街旧房改造后,多为六七层以上的楼房,也有十几层的高楼拔地而起,富丽堂皇。
  解放前,老街人们经常出外经商,长途贩运、探亲、赴考、上任等,多以徒步或人力车为主。解放后,人力车逐渐被淘汰,自行车、机动车、船基本代替古老的交通工具。八十年代初,家家都有自行车,九十年代后,摩托车也开始进入百姓之家。
  老街上的人们远行时,亲友要为他饯行,或办酒席,或送土特产,俗叫“送顺风”,寓“顺风顺水”、“一路平安”之意。出门人常带一包自家的灶土,如起居饮食不适,取出一点泡下服下,说是可以治水土不服之病。小孩出门,鼻子上抹点灶灰,俗叫“担灶”,说是可以避邪,和在家一样平安。侨胞回乡探亲,亲友和邻居要送礼物给他祝贺,俗叫“脱草鞋”,主人要回礼。这种古朴民俗,至今犹存。
  老街上人们的服饰,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又与人的性别、年龄、身份以及季节的不同又有区别。听哪些上了年纪的人说过,解放前,老街上人们多穿汉装,官绅富豪多穿长衫,在迎客或参加宴会及庆典大礼时外罩一件“马褂”。公务人员,男的以长衫、中山装为主,女的以旗袍及短衫加褶裙为主。一般老百姓多穿本地裁缝做的“本地衫”;男的“本地衫”对襟布钮;女的“本地衫”右开襟布钮。裤是“本地裤”,裤裆上接五寸左右的白布裤头。男女没有多大差异。小孩的裤是开档的。衣服布料,春、秋冬以棉布为主,包括外来的机织棉布和本地手织的“土布”,夏季以苎布(夏布)为主。逢年过节及喜庆之事,女的多穿红衣服,以示大喜大吉。
  那时候,生活水平低下,普通人家多穿补丁的衣服,所谓“缝缝补补又一年”。解放后,老街上男的人多穿中山装为主,女的人仍穿“本地衫”为主。还有“列宁装”、工人装、学生装、青年装等。“文革”中,青年男女时髦穿着流行的草绿色军装。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街上的人们衣着除了中山装、“本地衫”外,开始穿上西装、夹克衣、“牛仔裤”、连衣裙,还有旗袍以及各色时髦针织品、皮衣、大衣,成为时代服装,款式新、花样多、档次高。
  解放前,劳动人民除冬天外,都是打赤脚。夏天晚上多穿木屐、竹屐或“草拖鞋”。解放后,青年男女多穿胶鞋或运动鞋,老人多穿布鞋,80年代以来,鞋的品种、款式新,青年人多穿运动鞋或皮鞋,女的爱穿高跟鞋。
  老街上人们的日常饮食大都是以大米为主粮,改革开放前,多辅以甘薯(地瓜)、大小麦。困难时期,不少人以瓜、菜充饥。解放后,一日三餐大都是稀饭,有的午、晚吃干饭,以菜汤、豆腐汤或肉汤、鱼汤下饭。改革开放后,普通人家都以大米为主,并以米、麦加工的米粉、面条、线面等为便餐。副食品肉类、海味、禽蛋、水产品、豆制品、菜类、蔗糖等等。常食的水产品有蚮(牡蛎)、蛏、虾、带鱼、马鲛、黄鱼、鲤、鲈、跳跳鱼、螃蟹等;常吃的四季水果有荔枝、龙眼、枇杷、香蕉、杨桃、余甘、橄榄等。改革开放前,老街人常饮土法烧酿的米酒、地瓜酒和荔枝酒等。80年代以来,人们渐渐喝上各色名酒、啤酒和饮料以及进口的高档酒和罐头饮料。
  老街上人们传统的节令饮食,颇有家乡特色,经济可口,过年过节,除了敬神祭祖外,人们也享一点口福。农历正月初一早,吃平安面,每人吃上一碗,面上有炒花生仁、紫菜、肉片、香菇、冬笋、黄花菜等佐料。元宵节吃糕,糕用白米磨浆拌糖发酵蒸成,呈瓣状,大小不一,糕面有红枣、蜜饯。清明节吃“清明龟”, 清明龟以红绿豆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做成龟状,放入蒸笼蒸熟,用以祭墓。“五日节”,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初三吃螺,初五吃“午时蛋”(用“午时草”煮熟的蛋)。大暑节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是用米饭发酵透熟的,加红糖煮食)。“七月半”吃“金粿”。用糯米磨浆加食用碱蒸成,现金黄色,俗叫“金粿”。中秋节吃炒米粉、粟子、香芋和月饼。重阳节吃“九重粿”,用晚米磨浆拌入红糖,加适量明矾和食用红蒸成。冬至节吃“甜丸仔”,食时加入适量的红糖、生姜。“做岁”吃红团、“番薯起”。红团以糯米或绿豆为馅,拌食用红的皮包馅,以印模印成圆月形蒸熟。“番薯起”用红薯和少量粳米粉加糖发酵后,印成模拟的“红团”,上面点上食用红蒸成。
  婚嫁、满月、寿诞、乔迁、开业等喜庆宴席,多设在主人家中操办,请当地名厨烹调,荤、素咸宜。菜肴十二道,末二道菜为甜点心,一干一汤。四小碟水果,红柑、香蕉、杨桃、橄榄,叫“四青”。80年代后,老街上的宴席多由大酒家包办,档次越来越高。
  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屈指一算,我离开老街整整四十五年。这么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已淡忘,但我始终没忘记老街人的生活习俗,一缕乡愁,恰似陈年老酒,令人回味无穷。□李福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