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是否会继续影响中国市场新车制造业?这不仅是业内关注的焦点,也是近期想买车的老百姓们关注的事儿。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更是亚洲供应链的中心。但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当前我国有六成进口汽车零部件来自德韩日美四个国家。有业内人士担忧,中国汽车产业下半年或面临“有订单难交车”的困境。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应对这场全球疫情考验?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当前国内车企正通过紧急盘活供应链“内需”,来保障未来新车供应。
【现状】
当前全球汽车厂商都在应对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问题,国际疫情是否将反向影响中国产业链,这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央视财经频道近期调查显示,截至目前,全球26个国家上百个汽车整车厂停工停产,导致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中国汽车产业或将面临汽车供应链的供给考验。记者获悉,目前国内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大部分生产线复工率已经达到95%以上,为保证二季度的整车生产,从2月份开始国内整车企业加大了进口汽车零部件的采购量。据长安汽车透露,目前公司供应链上有100多家供应商、3000多个零部件都在海外生产和制造,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大部分都在当前的疫情重点地区,保证供应的复杂性和难度远远超过了国内复工复产的难度。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超过六成的进口部件来源于德韩日美四个国家。
整车厂内部人士向记者证实,事实上,当前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仍难做到100%国产。以合资品牌为例,零部件国产化率最高只能达到80%多。制造一辆国产车涉及上万个部件,由国内一级到四级供应商制作的零部件,都有进口件的参与。近年来,虽然跨国零部件厂纷纷在国内设厂,但中国大部分车企的供应链体系有不少国外的零部件企业,类似芯片等高精尖产品和产品原材料,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记者采访获悉,虽然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在中国国内的工厂已可以生产变速箱,但几个关键模块还是要靠欧美供货。即便是自主品牌汽车,虽已普及自主研发的国产发动机,但发动机所需的喷油系统、涡轮等仍需海外采购。博世中国指出,虽然中国工厂已能生产大量零部件总成,但如防滑模块之类还得从欧洲进口,仅从海外运输就需要14到30天。
是否有解决办法呢?记者留意到,面对全球零部件供应隐患,商务部日前也表示将引导国内车企加强海外供应商生产监测,加大订货和库存,制定替代预案,合理安排生产。同时提醒国内汽车制造商应该提高警惕,及早制定应对措施,未雨绸缪,以免二次危机来临时手忙脚乱。中国车企表示,当前已积极与国际加强沟通合作,以应对危机。
随着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中国也向国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产业规模。目前迫切“国产化”的需求带来的重要商机,将引发当前国内汽车供应链的一次全面升级。特斯拉中国方面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在中国制造Model3的零部件国产化率约30%,但他们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这一数字提升至100%,再加上ModelY国产化即将启动,将健全国内的特斯拉供应链升级。过去20多年来,通用、福特等美国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几乎将所有对亚洲的投资,都放在了中国市场。博格华纳、李尔、麦格纳、安波福等国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也在中国快速扩张。
对于未来,不少专家认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指出,当前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难以替代,而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为数不多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当前疫情之下,跨国公司会愈发重视在中国工厂的投入,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难以替代。
业内人士提醒,此次全球疫情最直接的影响中,会导致部分国车“走出去”的战略暂时搁浅。记者留意到,近年来,广汽、吉利、长城等中国车企纷纷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对中国自主品牌来说,打进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不仅对品牌形象有很大提升,也是对产品品质的一种认可。中汽协会指出,由于欧美等市场的正常商务活动暂时也无法开展,势必影响中国车企向外扩张的推进计划。当前“出海”计划不宜乐观。记者留意到,如新造车企业爱驰汽车原计划今年4~5月份进入欧洲市场,甚至对欧洲市场推出特定车型,然而目前这一计划被迫推迟,让这些新车企的资金链产生极大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