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情感
莆田·老街·年俗
【发布日期:2020-01-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八十年代前,我一直在涵江古镇老街上度过的,当时老街还没有改造,依然保持着水乡的面貌,河流贯穿街巷而过,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老街上的人都是傍水而居。老街两旁商铺鳞次栉比,一家接着一家。老街清一色的老式二层楼房,往往是楼上住人,楼下开店,纷杂住着不同姓氏的人家,没有血缘关系,却充满亲情,彼此间的称呼是:黄妈妈,李大嫂、王叔叔……深情呼唤中透着浓浓乡绪。
  每年临近岁末,老街上过年的气氛就一天天浓烈起来。“扫巡”(扫尘,兴化方言)是老街的老年俗,也是现在所讲的卫生大扫除。一般在农历腊月初二后,家家户户都会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字),全家人齐动手,把家里厨具、桌椅、眠床等能搬动的家具,都搬到户外或不远的宫口河边,洗净后搬回,置放在太阳下晒干。我记得每年母亲都买来一把新的芦苇扫帚,把它缚在竹竿上,捆成一把长长的大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和姐姐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把每个房间打扫、清洗的干干净净。
  “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干干净净的环境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年俗习惯,老街上人们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老街上有不少人家还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
  腊月十六的“尾牙”是老街店家铺一年经营活动的尾声,也是新春到来的先声。“尾牙”这一天,各家女主人都会准备各式祭品供奉土地公,并燃送金纸、贡银,虔诚祈求神明保佑,祭祀活动较为隆重。当晚,不少商家店铺的老板会摆上“尾牙宴”宴请伙计,感谢他们在一年的辛劳。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年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老街上的人们开始四处采购置办年货,以备过年。这一天街坊邻里谁家债务未清者,不能讨债,不能炒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语,一旦谁破这个例,就是故意让人难堪,破来年好运和彩头,不但钱讨不回来,还会带来民间纠纷。
  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小巷都是忙年的人,家家户户忙着上市场置办年货、忙着磨豆做豆腐、忙着做红团、番薯起、忙着炸鱼炸肉炸豆腐……做红团、番薯起是莆田的年俗,也是老街的老年俗。红团、番薯起是老街百姓过年时必备的供品和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节日食品,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一般在腊月廿七、廿八两日内,家家户户张罗做红团,以讨个吉利。
  红团的皮一般是以糯米粉为原料,制作时先将糯米粉拌上食红,然后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糯米面团,再从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饼状,就成了“红团皮”。馅有咸甜之分,甜馅多为糯米馅与绿豆馅,咸馅则是在糯米中加入肉丁、香菇、海味干货等。
  制作时,把馅团成球状,用“皮”把“馅”包起来,放入木质的红团印模内(俗称红团印),印成上拱下平球缺状的红团,面上花纹中间一般印有福、禄、寿、喜、财、丁、贵及双孩儿、庆丰收等字样或图样,印好的红团用洗净的“鸡叶”(艳山姜的叶子)垫底,置入蒸笼内用大火蒸,约20分钟后打开蒸笼,红艳艳、香喷喷、亮闪闪的红团升腾起浓浓的年味。
  “番薯起” 软香可口,是以“番薯”为主料,先把鲜“番薯”削皮、洗净、切块、蒸熟后捡去薯筋、硬粒、剁成纯柔的“番薯泥”,放入瓷缸内,加入“米祭”(兴化方言)和酵面,发酵后再以适量白糖(或红糖)及碱拌和,然后细心打印,在其上面点红,上蒸笼蒸熟后即成食品。“点红”的红,同样寓一家人红红火火,“起”(方言),有发达、兴旺之意。
  写春联、贴春联,这类年俗和全国一样,它象征着喜庆和欢乐。那些年,老街上流行着贴白额春联的习俗,是在贴的红春联上方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据说贴这种“白额春联”,是为了庆祝当年名将戚继光抗倭胜利,并纪念戚继光、戚家军等壮烈牺牲的军民。我记得六七十年代,老街上那些会写字的读书人,通常被人们尊称为“先生”,春节时“先生”分外受欢迎。人们在春节前,买几张红纸提上几块糕点,登门到“先生”家求写几幅春联,笑逐颜开地拿回家。一对对春联寄寓了老街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审美情趣有了变化,年俗自然也会所改变了。和各地一样,老街上贴的春联均为一色满红的春联。每到新春来临,老街上书法家们自发组织起来,上街为人们挥毫泼墨,义务写春联,书写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过去的“白额春联”已经成了消失的乡愁记忆。
  “除夕”,在莆田人都称“过年”、“做岁”、“三十暝(夜)”、“聚餐围炉”等,即使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亦称“三十暝”,除夕前一天为“小年夜”。老街上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在子时祭天地,兴化方言叫“辞年”。
  除夕子时起,老街上的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人们备办丰厚祭礼,祭祀天地神。“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鱼鲜,还要摆上“五果”、隔年饭”,各式祭品摆满供桌,烛火高烧,香烟缭绕。然后叩首,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烧“贡银”、“天金”,放鞭炮。此时街头巷尾鞭炮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老街上最充满团圆气氛的年俗是“三十暝(夜)”除夕聚餐围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除旧迎新的喜悦洋溢着家人的脸。那些年的“三十暝(夜)”,母亲总是早早忙碌在灶台前,给我们做出很多美味的菜肴,年夜饭虽然没有现在丰盛,都是一年中难以吃上的鱼肉鸡鸭,吃得人人嘴上流油。那时候吃年夜饭是大人小孩最开心的事。围炉开始,老街上各家各户的厅堂灯火通明,全家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在老街上,有一些做生意的人家还比较讲究古例的,则把木炭烧红放在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十分丰盛,且大多有吉利的寓意,盘菜中,要有鱼(谐音年年有余)、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金钱粿(莆仙方音称软粿,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上述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菜,可视各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还有猪肉、鸡(鸭)肉、羊肉、焖豆腐、炖油炸豆腐、炒米粉等等。
  老街上的人很看重亲情,不少人家的亲人在海内外打拚,但到了过年时,不管路途遥远,不管风霜雨雪,都挡不住游子思乡的脚步,一家人团圆才是年。在围炉时,如果有人实在无法赶回家,在围炉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亲情浓浓,其乐融融,一家团聚,最温暖、最幸福。围炉后,上辈人要给小孩压岁钱,寓意是给小孩添岁添福。多年后,我仍念念不忘祖父祖母的添岁红包。
  正月初一,是年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春节。初一早晨,老街上人们早早起床,开门放鞭炮,意为“开春”。家家户户门口的地上满是爆竹的红纸片,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的硝烟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还要吃线面(长寿面)。老街上的寿面一般要放油炸紫菜、花生、蛋、香菇、炸肉等。长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最难忘的是,那些年的初一早上,母亲早早地把我们从被窝里拉起来,让我们吃过长寿面,因为那是过年的味道。吃完长寿面后,街坊四邻纷纷走出家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春节之际,大人们更讲究吉利,相互说着拜年话。鞭炮声、笑声、祝福声弥漫在整个老街上。拜年后人们便四处“游春”去。
  正月初三,老街上不少人家还为家中高寿老人做寿,摆开筵宴,接受儿女和老街上亲朋好友的祝寿。
  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莆田的这个特殊的过年风俗是有历史来源的。老街上的百姓人家也延续着这一年俗。这一天和“三十暝”一样的热闹隆重。据说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
  做完大岁。传统元宵佳节即将到来,老街上的各宫社开始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迎接元宵节的到来。最热闹的就是老街上的元宵日。车鼓队、腰鼓队、十音八乐队等前面开路,乡亲们抬菩萨偶像进行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家家门前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焚香祷告、接驾迎福,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来年平安如意。
  夜晚,街头巷尾搭台演莆仙戏,老街上老人们相约着到“戏棚兜”看戏;老街上后生、姑娘、新媳妇则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游玩,观看花灯展,猜灯谜;孩子们则像脱了缰的小野马,哪好玩上哪玩,大人们在这个时候是不会干涉和指责的。老街闹元宵的热闹欢腾劲,往往是闹到下半夜。从正月初六起至三十日,一波又一波的爆竹声猛烈地叩击人们的耳鼓,又像惊涛拍打着人们的心田。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大人的脸上也挂满了孩子般的笑容,不时随着入天的爆竹,抬起或低下头。一年当中只有元宵是他们敞开心扉、恢复童趣的时光。欢腾的老街一直都沉浸在无边的喜庆气氛里,过完了元宵节,这个春节也就算过踏实了。
  离开老街多年,对老街的年俗记忆业已变得模糊,心里时常滋生出一种莫名的愁绪。尤其是每年的除夕夜,我站在城区家里的阳台上,用心聆听那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回忆着儿时老街年俗的动人情景,心里就会有阵阵暖意涌动。我想,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审美情趣有了变化,年俗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让老街这些味道儿最足的年俗,陪伴着我们过新生活岂不是更红火?  ■李福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