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长河悠远,天地常新,而实用与审美、物质享用与精神追求的辩证法常思常新,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物质为本,方能脚踏实地,稳步向前。从衣敝食紧的艰难时光至物阜民康的欢欣岁月,怎能忘却,“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以行动赴使命,书写百乐村脱贫致富新篇章;怎能忘却,袁隆平院士深耕田垄,让中国人民牢牢握紧属于自己的饭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脱离物质谈审美与精神是虚妄荒诞的。40年改革开放,6年脱贫攻坚、齐奔小康的美好愿景让每个人拥有追求更高价值的入场券。 当物质的刚需逐渐充盈,难免陷入“温饱思淫欲”的窘境,恰如蒋勋所言:“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在现代化的今天,仰望星空,追寻更高的诗和远方是灵魂的向往。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视频走红海内外的原因正是其于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开辟了一块供风尘仆仆之人醉心小憩之所;《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慢综艺的热播,亦体现了人们重拾传统经典,钩沉其中的内涵与美好,找寻异于车水马龙的文化符号。 揆诸当下,围篱种菊者有,为6便士而使霜月为云翳者亦有。当物质成了唯一标准,人性便走向单薄,人心成了物欲的容器,理想追求更无处安放。精神与物质犹如两个紧密咬合的齿轮,精神支柱若缺位,人生将空档滑行。唯有涵养精神追求,物质之基才有的放矢。 言及于此,吾辈青年身处黼蔀黻纪,不必忧物质匮乏,更需于“实用”与物质之外寻找精神的丰盈。读史诵诗,于传统文化中体味“松花煮酒、春水煎茶”;仰望星辰,于浩渺无极间相晤千载魂灵,从而防患“精致的利己主义”及“享乐主义”等靡靡之风于未然,构筑物质与精神亘古永存的殿堂。 “社会不但需要果蔬和药材,也一样需要蔷薇与地丁。”周作人如是说。手握一杆实称,丈量星宇浩瀚,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做“俯不愧地、仰不怍天”之人,不存憾于余生。 指导教师:郭丽华 |